科普宣传 抗菌药物知多少
2021年11月18—24日是“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主题:扩大认知,遏制耐药,活动旨在通过广泛宣传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耐药危机的认识;牢固树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
一、 首先认识什么是抗菌药物?
先锋、氟哌酸、灭滴灵这些名词,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过,也可能都知道它们指的是头孢、诺氟沙星与甲硝唑。但您们知道这些是什么药,应该怎么用,用于什么病么?其实,它们都属于抗菌药物,也是现在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诚然,抗菌药物的疗效明确,在抗感染治疗领域不可或缺。但其在治愈并挽救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由于不合理使用、滥用等行为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造成细菌耐药、二重感染等问题发生。因此我们应该学着了解抗菌药物的基本知识,知晓如何合理使用,避免被错误的观念影响。
抗菌药物是指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抗菌药物对病毒、寄生虫感染无效。老百姓常说的炎症并不是感染,抗菌药物也不等于消炎药,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炎症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二、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
抗菌药物可以治疗大多数由于病菌引起的疾病,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大剂量的使用问题会对人体产生很多危害。
1、过敏反应: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引起过敏反应。
2、肝损害:长期服用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可以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淤滞。
3、肾损害:大多数抗菌药物均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到抗菌药物损害。该类抗菌药物有庆大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
4、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头痛,失眠,抑郁,耳鸣,头晕以及多发性神经炎。可引发该类疾病的主要有卡那霉素,链霉素。
5、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使体内敏感的有益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及真菌则乘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此类疾病的易感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幼儿,体弱及联合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的人居多。
6、产生耐药性:由于长期大剂量的使用抗菌药物,从而使大量有害细菌的抗药性显著增加,导致一般或高效药物无法治疗,以至于近几年不断出现体内具有超级细菌的患者最终因为无药可救而死亡。
三、怎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菌药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咽喉肿痛,咽炎均为病毒感染所致,这类无需用抗菌药物。
2、做到“有的放矢”。抗菌药物可以治病,但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造成过敏性休克,应用广谱抗菌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
3、新生儿,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4、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占极少数,但使用抗菌药物对病毒几乎没有作用。
四、抗菌药物的误区
如今社会,大家对品牌的追求可谓狂热,购衣购物如此,然而在对药品的选择上很多人也喜欢追求名牌药品“只买贵的,不选对的” ,针对这些不正确的购药原则,总结出以下误区,希望这些资料能够使广大消费者对抗菌药物的选择有更清晰的判断标准。
1、错误观念:抗菌药物=消炎药
抗菌药物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菌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消炎镇痛药,其次抗菌药物仅适用于有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因此,由病毒引起的炎症都不宜用抗菌药物。
2、错误观念:抗菌药物可预防感染
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而对病毒性感冒,麻疹,伤风,流感等药物无效,抗菌药物只针对于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反而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
3、错误观念:广谱抗菌药物优于窄谱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一般使用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能用一种抗菌药物解决的不用联合抗菌药物。
4、错误观念:感冒就用抗菌药物
病毒和细菌菌可以引起感冒,但是抗菌药物仅针对于由细菌所引起的感冒而对病毒引起的感冒无效。
5、错误理念: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每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均有一个周期,不能当你感到自己的病情略微好转后就立即停药,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只是短暂性的恢复,这时如果停药,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参与细菌作怪而发生反弹,所以我们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够必须的治疗周期。
相信通过阅读完以上有关抗菌药物知识的科普宣传,您对抗菌药物知识已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希望在以后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对您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